一、漢王城遺址
傳說西漢初年(前206),在位于連云棧道安山驛東南,紫柏河(又名青羊河)西南岸修筑漢王城,周圍群山環繞,南有畫眉關,北有柴關嶺,西有紫金山,東有老鴉山,山嶺相連,眾峰環圍,層巒疊嶂,高入云霄。東晉元帝建武初年(317),山洪暴發,漢王城池被沖毀。1996年后其遺跡因城建而毀之。
二、三交城遺址
三交城在從褒谷南口到其以北200余里的一個名叫回車的地方。西江口(江口鎮)附近的江西營在回車道東端,是從漢中向西北去鳳州與向東北去長安的三江交匯地。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載:“褒水東經三交城,城在三水之會,一水北出長安,一水西北出仇池,一水東北出太白山,是城所以取名矣!褒水又東南得丙水,丙水上承丙穴,穴出嘉魚(今孔雀臺村魚洞子處),常以三月出,十月入”。褒水上游的三交城,位于褒斜棧道軍事要沖之險關西江口附近的江西營。此處為文川道、太白山路和回車道與褒斜棧道的交匯點。《留壩廳志》載:“回車道在留壩廳境,東西走向,與古陳倉道、連云棧道、褒斜棧道、文川道相接,經兩河口、劉家溝、玉皇廟等處,在西江口呈‘什字’,地理位置非常險要”。西河(北出長安之水)源于眉縣之奧山(屬虢川河),原為長安所轄,南流至此;蒿壩河西北出仇池,水系鳳縣銀門寺(古仇池東流之水);太白河東出太白至江口匯紅巖河水向西南流之為褒水,正好三水相匯。現在,江西營尚有古城遺跡。江西營位于褒水(北棧河)東岸土塬,東西窄峽,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北、西北、東北三水相會,邊沿倚險峭絕的山峰,向東南流去,形成暴流的褒水。三交城,修筑在距河床30米高的塬上(現為梯田)。1971年,村民抬田修地時,挖出古城墻一段,墻基為石條和漢磚砌就,寬4米,長5~6米;平面幾何圖案清晰,磚寬17厘米,長34厘米,厚6.8厘米。圍繞城墻基一周約2公里。城座東南向西北,三水環繞,居高臨下。據村民趙景福家譜、祖輩傳說及遺跡看,確為三交城遺址。三交城為漢高祖北定三秦的主要軍事重鎮。爾后,又為三國及晉代的軍事戰略要沖。由于風云變化,南北朝蜀道交兵及戰爭頻繁的唐末五代,將三交城毀于一旦。東晉初年,因山洪暴發被泥沙淹埋。特別是在南北朝時期,十六國紛爭,多次在蜀道交戰。南朝的宋、齊、梁與北朝的北魏為爭奪漢中和仇池地區并予以控制,曾在褒斜棧道的西江口(今江口鎮)長期設防,派重兵把守。北魏也多次派大軍占領仇池(今甘肅西南部成縣一帶),并以仇池為基地進攻漢中。仇池氐族楊氏政權之武力,曾兩次攻下漢中,三次進攻白馬城(今勉縣武侯鎮),并由陳倉古道返回車戍,占河池郡道,攻西江口,扎營鎮守褒斜棧道天險關隘西江口關。同時,修復三交城,屯兵、練武、蓄糧、養馬。西魏文帝大統初年(535),因戰亂和山洪蝕毀三交城,軍民移居梭欏村(江口鎮),三交城(江西營)亦成一片廢墟。梁武帝太清三年(549),西魏遣雍州刺史達奚武為大都督,及行臺楊寬率眾七萬,由陳倉古道取回車戎,入斜谷道(褒斜道),占領西江口,于梭欏村重修三交城(又名梭欏城),固守天險要塞,次年攻占漢中。南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11月,金將完顏杲令李彥琦、關師古等對熙河(今甘肅臨洮)秦州、鳳翔等地佯攻,牽制和吸引守軍吳兵力。后又聚兵長安,楊言將由子午道南侵,造成宋軍王彥部的錯覺,把防守重點由金州(今安康)移向石泉東北池河等地,放松了對金兵東面的守御。12月,從長安往東南進攻。次年2月,金兵攻戰漢中。因后援不繼,軍心不穩,在宋軍前后截擊下,金兵于4月放棄漢中,從褒斜棧道退往關中途中,對關隘要道大部摧毀,尤武休關和西江口關破壞極為嚴重,梭欏城亦遭火焚。5月,南宋守軍吳和劉子羽兩軍在阻截重創金兵,又在西江口重建梭欏城(梭欏村)。明洪武年間(1374~1398),在梭欏城東南建“洪武寺”,城內建筑城中城,設武衙門,建兵房,平整教場。現梭欏城和洪武寺遺跡依存。歷史上對褒水三交城的說法并不一致。《留壩廳志》載:“三交城在留壩廳南,武關舊驛(姜窩子)”,則丙穴出嘉魚處的魚洞子確在姜窩子以北。此說與《水經注》不符。
三、留壩廳城(稱舊城)遺址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十二月,設留壩廳。嘉慶五年(1800),由同知龍萬育選平坦之地(今留壩中學)筑以土城,旋圮。城東以水井溝,南至紫柏河,西以娘娘廟溝,北倚山嶺而建;城高兩丈,墻基以沙、石塊砌壘,東西2門,以木欄之;土筑城墻,厚為3丈,城周長約3里,東西、南北各長1里。通判署在城內。城墻因沙、土風化,不久毀于匪。現存北城墻根基(壕溝痕跡)。《留壩廳志》載:“以山為障,東、西、南三面削土為之,五板而堵而雉。建城維時,經營草創,以敵匪滋事騷擾”。
四、太平山城(稱新城)
老城皆因河濱沙礫筑之,常遇山水暴發浸嚙,城根砰磕雷動,數年則圮。清嘉慶十一年(1806)兵變,居民蕩離。11月,巡撫方維旬覽其廳疆地理,慮其軍政民旅,察其天時地利,認為需建新城;西安守軍德楞泰等認為留壩為棧道要路,該廳系撫民同知衙署倉庫、兵房、監獄,須有城捍衛,遂聯名奏章交軍機處呈上,要求更立新城,移建于太坪嶺(今太平山)。隨后,奏章核準,由留壩廳同知任奎光于嘉慶十三年(1808)承修,于嘉慶十六年(1811)竣工。同知任奎光《新建留壩廳城垣記》有詳細記載。清《留壩廳志》曾將其文載入:“城圍長三百四十三丈,垛口五百二十有五,計一里八分五厘;城身高二丈二尺,其上垛堞高六尺,其下入地深五尺;底寬二丈二尺,頂闊一丈二尺有奇;內土外磚,堞墻、排墻、女墻海漫皆以磚;南北門臺城樓二座,南日陽德,北曰壽安;角臺二,炮臺三,馬道四,水洞四,水道三十,堆房三,東南倚山,西北瀕紫柏河,經始于十三年,造成于十六年。嘉慶二十四年(1819),坍陷五十三丈二尺,同知呂朝選修之。道光二年(1822),坍陷四十九丈一尺,同知唐錫鐸修之。今北門迤西復陷九十三丈有奇,道光二十二年(1842)修之。崇墉孔固,水帶山環,誠一方之保障也。然而,城之內太平山居其半,文武官廨居其半,兵房居其半,卒鮮隙地以處民故;商旅皆居南城外焉。”新城建成,又經多次維修,繼建壇、祠等,氣勢雄偉磅礴,尤南北兩門高8米,臺樓3層,飛檐翹角,極為壯觀。城墻用糯米漿與石灰摻沙土板筑,石條圍沿,十分堅固,以防決口。中華民國初年(1912),城墻及城樓依存。1958年后,因基本建設用料,逐年拆磚取石,毀為壕口。現僅存太平山沿山城墻一段,長200余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