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摩崖石刻
位于紫柏山麓的張良廟內外及廟門南側公路山崖,以明清及中華民國時期的雕鑿為主。重要摩崖石刻100余塊,字體遒勁有力。除歷代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的題詞、吟詠、楹聯等碑碣外,大都為軍旅將士歌頌張良歷史功績和高風亮節之作,如“霧靄赤松”、“紫柏神峰”等。其次,張良廟內石梯摩崖石刻,辭文豐盈,字字珠璣。雖取典雷同,然神采迥異,借古撫今,各抒胸臆,景墨相映,別有妙趣。“山月借棲隱”、“天風度步虛”的石聯,配以“紫柏中峰”的石額,極盡飄然欲仙之情。其他,諸如“其猶龍乎”、“云山蒼蒼”、“步云”、“石松”、“神仙福地”、“飛翠”等,比比皆是。此外,近代志士名流在張良廟周圍的石崖上也刻有“功垂宇宙”、“奇人奇地”、“英雄退步即神仙”、“成功不居”、“英雄蟬蛻”、“達人知機”、“翠屏仙隱”、“云橫紫柏”、“名山仙境”、“水抱山環”、“功垂千古”等語。在回云亭的左側,有一塊贊頌張良功成身退、品德高尚的摩崖題詩。詩云:“世亂則進,功成乃退。宰相事業,英雄本色”。
二、唐開元佛龕
位于柘梨園鄉駝羊溝口的古褒斜棧道旁。佛龕內有摩崖觀音造像,左右有普賢、文殊二弟子。佛龕寬0.66米,高0.63米,深0.2米,佛像總高0.35米,二弟子各高0.32米。下方有蓮臺,高0.12米,造型優美。佛龕下右行豎有刻文。佛龕還有遮雨石檐,因年久風雨蝕損,模糊不清,僅顯“唐開元二十八年……七月七日……”字跡。
三、石雕
(一)石香爐 張良廟、玉皇廟、紅武寺和馬道鎮鳳鳴禪寺內均有石香爐,為明末清初雕刻,且有線型圖案,精美別致。
(二)石柱與石獅 張良廟內回云亭,為大理石柱擎頂的歇山式四角亭,三面石欄相圍,獸脊龍吻騰飛九霄;四角亭柱會伸亭內,各垂臥兩尊石獅,雄立亭前。石桌方正,石椅涼澈,石凳鼓形,雕有麒麟、牡丹、云紋、幾何紋等圖形,造型工藝俱佳。
四、碑碣
古棧道兩邊,因寺廟遺跡甚多,故碑碣亦豐。主要碑碣如下述。
(一)“寒溪夜漲”碑碑高1.1米,寬0.58米,厚0.2米,圓額,直線邊,上刻“寒溪夜漲”四個大字。馬道驛丞黃綬于清嘉慶十年(1805)立。位于馬道鎮樊溪河匯合褒河處的“鳳鳴禪寺”之下。
“漢相國蕭何追韓信至此”碑,高1.5米,寬0.88米,厚0.23米,圓額花邊,上刻“漢相國蕭何追韓信至此”。褒城縣知事萬世漠于清乾隆八年(1743)立;又于咸豐五年(1855)由馬道士庶人等重新刻立。
《恭記邑侯賀太老爺(仲瑊)新建樊河鐵索橋德政碑》文載:“吾邑馬道,為秦蜀通衢。近街迤北,舊有橋,志傳漢舞陽侯所建,故以‘樊河’名”。清道光十五年(1835)立。
以上三碑,1993年4月,留壩縣人民政府將其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并修風雨亭以蔽之。
(二)《懷山好》詞碑 嵌于張良廟內拜石亭正面墻壁上。碑高1.72米,寬0.75米。詞為明代隆慶五年(1571)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趙貞吉所撰。
(三)《歸山好》詞碑 位于張良廟拜石亭背面墻壁上。碑高1.75米,寬0.68米。詞為明萬歷五年(1577)官階正三品的督察院右副督御史并封太子太保張佳胤所撰。
(四)“英雄神仙”碑位于張良廟北花園南角的“拜石亭”前。碑高2.6米,寬0.84米,碑體巍然,居高臨下,“英雄神仙”四個大字,蒼勁有力,赫然醒目。為中華民國8年(1919)陜南鎮守使管金聚撰。
(五)《紫柏山免糧記》碑位于張良廟正殿前拜殿左側。碑高2.08米,寬0.90米,厚0.25米。工藝精巧。碑文記載了留侯廟前朝的興衰概況和蠲免雜徭等情況。正文18行,近600字,為書法楷模。碑文系明代崇禎元年(1628)蜀觀察使前吏部考功司郎中漢中郡人李一鰲所撰。
(六)《留壩廳水利章程》碑原立于留壩縣東門外漢王城三皇廟對面之勸耕樓下。現倒在縣城關鎮大灘村第六組一家村民墻后。碑兩道并列,長方形,高168厘米、寬20厘米,額高40厘米;刻楷書51行,滿行60字。保存完好。碑文系清光緒三十年(1904)六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