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營棧道遺址位干江口鎮江西營村東北約280米處的褒河南岸崖壁下。棧道為東西走向,呈多層排列,全長約120米,下層距河面0.12米。棧道共有方形棧孔54個,孔距0.24-1.2米,孔邊長0.15-0.23米,孔深0.15-0.2米。棧孔內尚存石棧樁13個,石棧樁露出長度為0.28-0.39米。該棧道遺址年久失修,底層已被河水淹蓋,現已無人使用。
磨橋灣棧道遺址秦、漢。位于江口鎮磨橋灣村褒河西岸的崖壁下。棧道為南北走向,全長約12米。棧道遺址現存上、下兩排方形石孔,上層有石孔3個,下層有石孔10個。該棧道遺址風化、流水侵蝕嚴重。
閻王硐棧道遺址漢、唐。位于武關驛鎮南河村黑營壩組的褒河西岸崖壁上。棧道沿河呈帶狀分布,共有棧孔40個,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27個方形孔,下層有13個圓形孔。遺址現保存基本完好,近年在修建210省道時將遺址上方山體炸毀,完全破壞了遺址環境,對遺址構成潛在威脅。該棧道遺址屬漢唐時期褒斜道的一部分,是研究褒斜道重要的實物資料。
武關驛棧道遺址位于武關驛鎮武關河村。褒斜道是漢代至宋代的重要驛道,宋代以后廢棄,武關驛棧道遺址是褒斜道的重要遺存之一。遺址呈帶狀分布,長30米,寬5米。現存遺跡以棧孔為主,共分上、中、下三層。近年隨著山區移民的增加,水土流失嚴重,河床抬高,棧道遺址受到洪水、滑坡等自然災害的破壞。該遺址是研究古代山地交通的重要實物資料。
孔雀臺棧道遺址位于武關驛鎮孔雀臺村孔雀臺。孔雀臺為秦嶺南麓褒河谷地一個獨立山峰,遺址處于孔雀臺臨河斷面上,下距河面約10米。棧道遺址呈帶狀分布,南北長約33米,東西寬約2米,包含有路面、棧孔、石梁等。孔雀臺棧道是褒斜道保存較好的遺跡之一,是研究褒斜道的重要資料。
倒水灣棧道遺址位于武關驛鎮武關河村姜窩子小組北的倒水灣褒河河床西側一邊。遺址在臨水的石質河床上保存棧道棧孔4個,分布無規律。棧孔為圓形,平行于河床,棧孔直徑0.1-0.2米。
褒斜道遺址青橋驛段位于青橋驛鄉青橋鋪村南1000米處。褒斜道又名北棧道,由漢臺區向北進入留壩,沿褒河、紅巖河谷分布,經青橋驛、江口等鄉進入太白縣。褒斜道在青橋驛鄉內長12年米。已發現遺址點有兩段,呈南北走向單層排列,全長約1000米,距河面高3.8-10米。發現的遺址點現存方形棧道孔6個,孔距約為3米,孔徑0.4米,孔深不詳。近年來所修公路大多都在棧道的上方或下方,對遺址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蕭何追韓信處遺址位于馬道鎮馬道街村樊河橋兩岸。此地相傳為當年蕭何追韓信處。遺址處現有樊河鐵索橋遺址1處,青石古碑2通。碑均為圓首,一碑高1.1米,寬0.58米,厚0.2米。碑身刻"寒溪夜漲"四字,上款"漢侯追淮陰侯,因夜溪漲,至此,故及之",下款"嘉慶十年旃蒙赤奮暮春吉日,馬道驛丞黃綬立"。另一碑高1.7米,寬0.88米,厚0.23米。碑身刻"漢相國蕭何追韓信至此",上款"大清乾隆八年知褒城縣事萬世謨立",下款"咸豐五年馬道士庶人等重刻立"。2通石碑現存于現代仿古建筑歇山頂亭子內。有麻柳古樹1株。
馬道金洞子棧道遺址位于馬道鎮馬道街村。金洞子棧道遺址是褒斜棧道遺址在馬道驛段為數不多的遺存之一。遺址在距路面高3米處,距河床約1米。遺址現存棧孔3個,均為圓形。其中兩個小的棧孔,孔徑0.1米,孔深0.2米,大的棧孔,孔徑0.2米,深0.3米。兩個小的棧孔分布在一塊巨石上,間距30厘米,大的棧孔分布在另一塊巨石上,與小的棧孔相距為5米。
樊河鐵索橋遺址位于馬道鎮馬道街村北樊河上。遺址原橋已無存,現僅存有兩岸橋墩,橋墩為石條壘砌,平面呈梯形,原高6.5米,寬1.98米。橋上的拴索石有鐵索壓磨痕跡,拴索石共有10個。南岸5個,其中靠河并排2個,外側3個。北岸5個,其中靠河并排3個,外側2個。橋墩南北向最大間距約30米。索橋上尚存清道光十五年(1835)"恭記邑侯賀太老爺新建樊河鐵索橋德政碑"1通,碑高2.17米,寬1.02米。碑文楷書,共16行,每行38字,碑文記載漢舞陽侯樊噲創建樊河鐵橋的傳聞,歷代重建維修,因洪水沖毀,清道光十五年(1835)褒城知縣率民捐資新建鐵索橋等事宜,碑陰刻捐資人姓名等。另存有保護標志碑1通。橋墩現已成為護堤的一部分,石條壘砌,拴索石已埋入道路中,南岸只露柱面,北岸外側兩墩柱已被混凝土路面覆蓋,橋墩與道路相連接,對墩石有一定損害。遺址保護較好。
石埡子棧道遺址位于江口鎮鍋廠村紅巖河東岸石埡子山崖壁下。棧道為南北走向,全長6米,距河面高1.7米。棧道遺址現存長方形棧孔5個,呈單層排列,孔距1.2米,孔長0.23米、寬0.21米,孔深0.2米。
老堰嘴棧道遺址位于江口鎮磨坪村紅巖河北岸公路上方約2米處的山崖上。棧道遺址西邊有石柱一個。遺址存棧孔3個,棧孔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分布有1個棧孔,下層分布有2個棧孔,棧孔均長0.28米,寬0.25米,深0.24米。遺址還存有支撐棧道所用的石柱1個,長0.65米,寬0.18米,厚0.17米。
寒水溝棧道遺址位于江口鎮青崗坪村寒水溝3000米處。棧道屬多層平梁重疊連綴式棧道,是褒斜棧道的一段。棧道為南北走向,棧孔分上、中、下三層排列。每層有方形棧孔19個,孔距2-3米,孔邊長0.25米,深0.2-0.3米。層距約1米。下層距河面3-4米。
白果樹棧道遺址位于江口鎮青崗坪村南2000米處。該棧道屬褒斜棧道的一段。棧道為東西走向,全長約100米。棧道遺址共有方形棧孔和圓形棧孔32個,單層排列,孔距0.6-1.2米。最高處棧孔距水面7米,最低處棧孔浸入水中。其中方形棧孔20個,孔邊長0.1-0.18米,深0.2-0.23米。棧道內側石壁還有人工開鑿偏道一段,寬0.6米。
鍋廠梭道遺址位于江口鎮鍋廠村紅巖河以西。棧道為南北走向,幾乎和水平面平行。棧道共有9個棧孔,孔徑0.12-0.2米。部分梭孔已被河水淹沒。
田大灣棧道遺址位于江口鎮江西營村。棧道在一處崖壁上,距水面高約1米。棧道現清晰可見棧孔3個,間距1米。另有3個不明顯的棧孔。
猴子嶺棧道遺址位于江口鎮鍋廠村紅巖河東岸的崖壁上。棧道為南北走向,全長約80米,距河面高2-3米。棧道現存數組長方形棧孔22個,單層排列,最大孔距為0.74-1.5米,孔長0.36米,寬0.34米,深0.28米,其中8個棧孔插有石樁。棧道上現鋪砌石板,可通行(已廢棄)。
倒角樹棧道遺址位于江口鎮江口村(倒角巖灣)。遺址現存方形棧孔8個,分上、下兩層分布。孔邊長0.25-0.3米,孔距0.4-0.7米,孔深0.28-0.3米。下層棧孔距河面高約1.2-3米,棧孔內插有石棧樁8個,棧樁露出部分長0.4-0.7米。遺址處另有人工開鑿的偏道一段。該棧道遺址位于褒河的東面崖壁上,山勢陡峭,故棧孔、棧樁保存完整。
馬家灣棧道遺址于江口鎮馬家灣村(手扒崖)褒河南岸的崖壁下。棧道為東西走向,全長137米。棧道現存棧孔43個,最高處距河面4米,最低處距河面0.2米。棧孔呈上、中、下三層排列,孔距0.46-0.7米,孔邊長0.15-0.3米,深0.2米。遺址所在地利用原棧孔、棧樁鋪砌石板修成偏道,今仍能通行。該棧道位于褒斜河的東面崖壁上,山勢陡峭,故棧孔、棧樁保存較好。
楊家河壩棧道遺址位于武關驛鎮鐵佛殿村楊家河壩組,其下為褒河水,上為斷崖,東西接河灘。楊家河壩棧道為漢唐褒斜棧道的重要遺存。棧道沿河流分布,面積約150米。棧道保存方形棧孔、圓形棧孔11個,呈上、下兩排分布。遺址與紗帽山棧道遺址隔河相望,疑為橋梁遺跡。該遺址基本保存完整,下部棧孔在發洪水時會被淹沒。
紗帽山棧道遺址年代不詳。位于武關驛鎮鐵佛村楊家河壩組褒河河灘的兩塊獨立的巨石上。棧道遺址面積約30平方米,每塊石上有3個棧孔。遺址與楊家河壩棧道遺址隔河相望,疑為橋梁遺址。為研究褒斜棧道提供了資料。
手扒崖棧道遺址位于馬道鎮龔家院村手扒崖的崖壁下。棧道為東西走向,全長約30米,距河面高約1.5米。棧道現存棧孔2個,呈單層排列,孔距6米,東方西圓。長方形棧孔長0.3米,寬0.3米,深0.2米。圓形棧孔徑0.28米,深0.25米。該棧道遺址是斜棧道支線上的重要遺址。
磨坪棧橋遺址年代不詳。位于江口鎮磨坪村二組紅巖河水中。遺址為南北走向,分布在兩塊磐石上。其中一塊磐石位于河中,上有棧孔3個,孔距為0.84米,3個棧孔大小相近,孔長為0.15米,寬0.12米,深0.14米。另一塊磐石位于河岸邊,上有圓形棧孔,孔徑9厘米,深為2厘米。
蔡家坡萬年橋遺址清代。位于青橋驛鄉蔡家坡村西南1500米處的褒河水庫中。此次文物普查時正值豐水期,遺址全部被水淹沒,無法看見。據《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分冊》載,原遺址在河水中的巖石上鑿有南、北兩排棧孔。據棧孔間距推斷,該橋的長度約37米,寬度可達4米。橋旁崖間尚存有摩崖題刻2方,內容為"萬年橋""臥云長虹"。橋南端下方崖壁上有8方摩崖題刻,俗稱"八個碑",鐫刻宋琬所作《棧道平歌》,記載了清康熙三年(1664)陜西巡撫賈漢復重修該段棧道一事。因修建褒河水庫造成遺址大部分時間被水淹沒,只在枯水季節尚可以看見部分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