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廟又叫留侯祠,坐落于秦嶺南麓的紫柏山中。張良廟南距漢中100公里,北鄰鳳州76公里,距漢中留壩縣城17公里處的臺子廟街上。廟臺子是山中的一片小谷地,北倚紫關嶺,西北靠紫柏山。廟的前后各有兩條小河,并在廟東南500米處匯成紫柏河。
據說最早的張良廟,是由張良的第10世玄孫“漢中王”張魯所建,歷經1700余年。從那時起,張良廟就成為道教活動的勝地,四方攬勝者絡繹不絕,爭相觀光。這座古廟猶如一面歷史的鏡子,反映著張良其人其事以及世代百姓對他的崇敬。張良廟五山環抱,依山傍水,二水夾流之間,松柏四季常青,碧水縈繞。自古香客游客云集,名人學士“過必登,登必覽,徘徊數日,不忍離去”。張良廟最高建筑“授書樓”高聳入云,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彷佛置于仙境一般。
張良廟是陜南最大的道教活動場所和古建筑群,現占地面積4.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42萬平方米。有殿、堂、閣、舍、亭、廊、榭等大小九個院落,共有房156間,珍貴摩崖石刻51塊,碑題39石,古楹聯40副,錦匾36張,以及諸多字畫,如此豐富的道教與人文景觀令人嘆為觀止,令古今名人雅士的驚嘆和敬仰難計其祥。張良廟主要殿堂和古跡有:火神樓、川祖樓、牌樓、進履橋、大山門、靈官殿、東華殿、三清殿、三官殿、三法殿、娘娘殿、藥王殿、二山門、拜殿、張良殿、北花園、上官廳、拜石亭、回云亭、云梯、草亭、授書樓、第三洞天山洞、石魚、竹林、五云樓、南花園、梭落神樹、方丈院、老人院、齋堂院。
根據張良廟現存碑文記載,張良廟是全國道教普天十大洞天之三“西城太玄極真洞天”,又是陜西省道教三大叢林之一。盛于唐宋,而極于明,在明朝晚期從張良老廟移至山下。清朝康熙36年,兵部尚書于成龍奉旨出京,初過紫柏山時,見留侯祠由主持道人看守香火,心中甚喜。返京再過張良廟見道人換成了僧人,張良圣像換成了釋迦牟尼像。訪其故,知是僧人強占道廟,于成龍盛怒之下將和尚趕跑,遂請道人潘一良看守香火,并親書“相國神仙”四字匾。當時,只有張良大殿一座,由于潘一良徒子徒孫的苦心經營,擴建了二山門及南北寮房、客堂等20余間。道光年間,張良廟當地“土惡”霸占廟產,主持道人陳永寧、易元棉無奈,赴八仙庵請來八仙庵知客任永真接管張良廟。
任永真從清道光十九年(1839)到張良廟,又經過十五年的集資化緣,興建廟宇,將張良廟辟為十方叢林。從清道光年間到民國年間張良廟連續五次開壇放戒,成為全國影響較大的十方叢林。咸豐十一年(1861)張良廟接管勉縣武侯祠、墓及馬公祠,三處合一作為下院,并拿出七百兩黃金用于武侯祠、墓的修建,由漢張留侯祠主持香火。
解放初,張良廟尚有30余名道眾,1982年張良廟最后一位老道長姚圓順去世,道教活動中斷。1997年張良廟文物管理所邀請全真龍門派弟子章明潭進住廟內看管香火,2003年章明潭道長陸續收了劉至堃等十幾名出家弟子。2008年4月,張良廟被留壩縣人民政府批準開放為道教活動固定處所,廟內由劉至堃道長出任住持和張良廟管理委員會主任。
張良廟是明清建筑,現為陜西大型祠廟之一,也是陜西省第一批核定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6年5月25日,張良廟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旅游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