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無數的名人,他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明,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他們或剛毅堅忍,或拼搏進取,或樂觀創新,用杰出的成就,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人物簡介:蕭何,沛郡豐邑(今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生年不詳,卒于公元193年,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漢初三杰”之一。
蕭何早年入仕秦朝,擔任沛縣主吏掾,輔佐沛公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后,接收了秦丞相府、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全國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后制定政策起到重要作用。楚漢之爭時,留守關中,穩固后方,向前線輸送士兵、糧餉,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起了重要作用。西漢建立后,擔任相國,史稱“蕭相國”,冊封酂侯,名列功臣第一。他采摭秦朝六法,制定實施《九章律》。主張無為而治,采用黃老之術,休養生息。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協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劉邦死后,輔佐漢惠帝。漢惠帝二年(前193年),蕭何去世,謚號“文終”。
在留壩事跡:留壩縣馬道鎮北關旁寒溪,記載了蕭何月夜追韓信的歷史故事。公元前206年韓信投奔劉邦,不為重用,棄漢東歸至此,河水猛漲,擋住了去路。蕭何追至河邊,將韓信勸回漢中,輔佐劉邦,建立了帝業。故民間傳頌著一首歌謠:“不是寒溪一夜漲,焉得炎漢四百年。” 以此頌揚韓信的功勞。樊河上原有一鐵索橋,于1951 年農歷8月斷掉,南北岸橋墩的石基還宛然如故。相傳該橋為西漢武陽侯樊噲所建,故得名“樊河橋”。樊河北岸尚有三碑相連,一通系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知褒城縣事萬世漠立,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馬道士庶人等重刻立,上刻“漢相國蕭何追韓信于此”。另一通上刻“寒溪夜漲”四個大字,上款:“漢酂侯追淮陰侯,因溪夜漲至此,故及之”。下款“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旅蒙赤奮(乙丑)暮春吉日,馬道驛丞黃綬立”。還有一通系道光十五年桂月所立的“恭記邑賀太老爺新建樊河鐵索橋德政碑”。溪邊原有蕭何廟一座,于1983年溪河漲水山勢坍塌,廟宇隨之全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