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壩廳志》 山川志載: “虢川河, 俗名西河, 源出郿縣之奧山, 經鳳縣進口, 至碾子壩入廳境; 又東南至倒貼金, 蒿壩河注之, 南流至西江口, 入紫金河。”
西河由鳳縣與留壩交界的倒貼金處入境, 流經銅牌溝、 獅子壩、 天峰、白廟、 西河口, 從據傳是 “三交城” 遺址的江西營匯入褒河南流而去, 在縣境內長 19.3 公里, 其流域統稱為 “獅子壩” 。
西河在崇山峻嶺間盤繞, 寂寞的河水清清凌凌淌呵淌, 經歲累年沖積出一灣灣肥美平整的土地, 于是就有了生民來此居住、 生息、 耕種、 繁衍至今, 形成了獨有的生活習慣, 民俗風情生態。 這里的山民敦厚持重、 勤勞樸素、 崇禮和善, 由于過去這里山大溝深、 交通不便、 相對閉塞, 以至于保留下了許多異于它處古樸淳厚的民間習俗風尚, “獅子壩地社火”就是這樣一朵遺存在川道深坳里的民間藝術奇葩。 其由清末獅子壩人王得印, 年青時常去寶雞、 關中一帶行醫治病, 喜好民間文藝, 拜師學成后將地社火傳入西河流域。原地社火形式是群體性、 社會性較強, 藝術表演形式為舞蹈加眉戶曲調為主。 傳入獅子壩后因地理交通閉塞及傳承方式、 制度的演變而具有了自己獨有的表演形式與本土化特征,它將原整本舞臺大戲獨幕化、 零碎化、 民間化了, 不拘場地, 可在較寬大的鄉村場院上表演, 亦可在農家的門廳屋堂中開演, 分為文戲、 武戲兩類, 主要表現為啞戲舞蹈打斗,視劇情也可獨白或開唱, 每個劇目的演出時間短則三、 五分鐘, 長則不過半個時辰。武戲類有: 戰靈官、 三戰呂布、 辟山救母、 哪吒鬧海等; 文戲類有: 千里護皇嫂、 平貴回窯、 三娘教子、 鍘美案等; 與其它地社火不同的是表演唱, 詼諧類有表演、 樂器伴奏, 如: 王大娘釘缸、 張良賣布、 豬八戒背媳婦、 十八相送等劇目。伴奏樂器多為鑼、 釵、 鈸、 鉸、 鼓、 二胡、 板胡、 三弦等類; 兵器有刀、 茅、 劍、 鞭、 锏、 棒、 斧、 戟; 服裝為各色五彩帽、 衣、 袍、 蟒、 襟、箭衣、 彩裙、 龍鳳頭飾、 靴; 道具有各類面具、 令旗、 令劍、 水火棍、 枷、 排燈、文扇、 武扇等。
過去農村條件差,但阻礙不了民間藝人的表演熱情,他們自己想辦法, 因陋就簡, 利用木板、 紙片、 彩紙、 花布等各種材料動手制做服裝、 頭飾和兵器道具, 在鄉場上點起燈籠火把, 拉開架勢, 鑼鼓家什敲起來, 將過去物質貧乏、 缺吃少穿的年景一樣鬧的紅火喜氣, 一樣把地場子戲演的精彩紛呈, 圍看的山民如癡如醉興高采烈, 一片叫好……現獅子壩地社火已傳承至第 5 代, 除過已七、 八十歲的老一輩藝人包光照、 包光勝、 王作棟等外, 現在主要演藝人為包勝武、 包志斌、 包勝明、 何振金、 何忠峰、 何振武、何振華、 陳敬等四代五代傳承人, 相挨著的天峰村、 白廟村為其傳承, 演藝的主要地點。
西河流域山高菁密、 地廣人稀, 地社火成為人們逢年過節慶祝豐收,自娛自樂或逢紅白喜事必要粉墨開場的民間藝術。演員全來自平時從事農耕生產和屋頭灶間的老漢老婆, 姑嫂媳婦、 小伙姑娘, 連小孩子也以去外村竄演能充做舉燈籠的一角為榮。 他們無比熱愛出自鄉土上, 家門口的社火藝術, 一輩向一輩傳承教導, 耳濡目染, 鄉民已熟悉了劇中情節和人物, 表演起來熱情高漲, 十分投入, 戲里戲外十分默契, 生活中的情節、 語言、 插科打諢、 信手拈入戲中, 圍觀的老少鄉親常常為表演者的恢諧和滑稽逗得笑做一團, 氣氛熱烈而快樂。 大山深處, 漆黑的夜晚遠處寒星點點,狗吠聲聲, 一圈煙火, 篝火閃爍照亮的社火表演場地鑼鼓陣陣, 劍舞戟繞、演員入角入戲、 表演認真、 翻騰打斗, 幽默逗笑, 遠近村落老少男女結伙從條條山路上趕來圍觀看社火戲, 已成為獅子壩年節必不可少的內容, 就像吃燉豬腳桿沒有苞谷燒酒喝一樣不可思議。
近年來, 政府對農村文化的投資力度逐步加大, 配發了服裝、 道具、 樂器、 音響, 民間藝術表演的條件得到根本改善, 西河里的地社火已走向縣城和漢中大地方表演, 充分展示了古老民間藝術的魅力。2010 年, 獅子壩地社火被列為留壩縣非遺保護名錄后,又被申報列為了漢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柴秦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