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書中有個有意思的小故事,“關中無螃蟹。元豐中,予在陜西,聞秦州人家收得一干蟹,土人怖其形狀,以為怪物。每人家有病瘧者,則借去掛門戶上,往往說差。不但人不識,鬼亦不識也”。后來聽到一個南方人調侃西北人的話,說是西北很干旱到處都缺水,平時洗個澡都困難,很多人都沒有見過魚,更別說吃魚了,意思是說西北缺水鮮有魚吃。就連河南人吃魚,也是在電影《1942》里面“鯉魚焙面延津做法”才被人所知,估計大多數人都認為不要說缺水的西北,就是整個北方可能都不怎么吃魚,當然了東北除外,因為查干湖大家都知道。作為西北的陜西,給人的印象就是黃土高坡和白頭巾,說到吃魚,估計陜西人做得比延津吃法也好不到哪去。
魚羊是一個鮮字,北方人吃羊是一絕,南方人吃魚同樣。北京的涮羊肉、內蒙的手把肉、新疆的烤羊肉、寧夏的大塊肉、陜北的紅燒羊肉,甘肅的手抓羊肉都是羊肉吃法中的極品。沿海地區的清蒸魚、紅燒魚講究的就是一個原汁原味,體現的就是一個鮮活。湖南、四川的魚吃的就是一個麻辣鮮香。而陜西既吃羊又吃魚,吃的就是一個鮮爽。位于陜西南部的漢中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和眾人眼中的黃土高坡截然不同,這里雨量充沛河流眾多,這里既有北方的豪邁又有南方的靈秀,飲食也是兼顧南北兼容并蓄。位于漢中北部的留壩,一條褒河貫穿境內,褒姒就曾在褒河邊長大,也曾在褒河里抓魚,更是沿著褒河一路北上到了周幽王的皇宮,一條褒河溝通了南北,養育了山民,也孕育了白條(細鱗鮭)、黃辣丁(黃顙魚)、母豬殼(鱖魚)、火燒斑(長鰭馬口魚)、娃娃魚(大鯢)等特種魚類,同時也生長著草魚、鯉魚、鰱魚、鯰魚、鮰魚等普通魚類。
生活在褒河兩岸的留壩人民利用老天賞賜的珍貴食物,在吸收南來北往旅人做法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著做魚的方法,豐富著人們的味蕾,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地方特色美食留壩石鍋魚。
石鍋魚首先得有石鍋得有魚,石鍋就是留壩當地人用的碓窩,碓窩有大有小,大的可以蹋攪團(舂糍粑),小的可以蹋蒜蹋辣子,當然了隨著時代的進步石鍋也得進步,蹋攪團的碓窩一個都有幾百斤重,太不方便,就是蹋蒜用的小碓窩也有十幾斤至幾十斤重,所以現在用的石鍋都是改良后的產品,既有石頭的品質又輕便美觀。魚當然就是褒河里產的魚了,現在大多數都改用刺少肉多的黑魚,或江團,當然吃草魚的也不少。褒河水養殖的魚土腥味少,肉質緊實,經煮不爛,湯鮮味美。
石鍋魚的作料有:姜、蒜、花椒、辣椒、豆瓣醬等等。這些作料首先分別加工,然后混合,一起放入熱好的石鍋中,加入高湯。石鍋魚味道絕對就在于它的高湯,湯是用羊肉、豬骨、雞架在文火下加入西洋參、天麻、枸杞等地道藥材歷經十幾個小時熬制而成,肉骨必須是新鮮的,高湯也必須現做,不能循環重復利用。石鍋魚的主料選用黑魚或鮰魚,選料很有講究。
如鰱魚等就不能用作主料,石鍋魚的魚片刀法要求非常高,刀工好的師傅,切出來的魚片看上去又長又厚,分量特別多。魚片在入鍋前都必須用油瀝過一遍。這時魚片都卷起來,如果選用的魚不是鮮活的,那么魚片都是直直的。等石鍋里高湯加熱到翻滾,放入魚片,滾燙的石鍋慢慢地將魚片煲熟,慢慢地整個室內香氣撲鼻,如果有四五個石鍋同時上桌,那么整個院子都會聞到石鍋魚的香氣。
根據食客的不同喜好,還能加入很多配菜,如黃豆芽、土豆片、魔芋、羊肉、蘿卜、藕片、寬粉等。食客可以在吃完魚片后加入配菜,也可以邊吃魚邊加入配菜,味道都不會受影響。魚片非常鮮嫩,用筷子夾入嘴邊,只要筷子輕輕一抖,魚肉脫離魚刺滑入嘴里,濃郁的香辣交織著魚肉的細甜,口感特別過癮,入口的香味經久不散。吃完魚和配菜后,還可以來一盤剛出爐的火燒饃,夾上秘制的辣醬,一口下去滿滿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石鍋魚不但美味而且養生,待吃飽喝足之后,再到留壩附近的步道消消食,聽著鳥鳴看著青山聞著花香,回味著留壩石鍋魚的美味,不自覺地還想再吃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