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道鎮(mǎ dào zhèn)鄉級行政單位,蕭何月夜追韓信處。屬自然鎮。馬道曾是褒斜棧道上的歷史重鎮,因古設馬道驛,故名。夏商屬梁州,周屬雍州,漢至元代在梁州、梁泉縣、興元府之間變更歸屬,明代至民國屬漢中府。1949年12月至1958年屬褒城縣管轄。1958年11月,褒城縣撤銷,劃歸留壩縣;12月留壩縣撤銷,劃歸今漢臺區,改稱馬道人民公社(后改為管理區)。1961年9月留壩縣建制恢復后,復劃歸留壩縣,稱馬道人民公社。1983年4月,改為馬道鎮,轄7個村民委員會。1996年12月,撤區并鄉建鎮,將東溝鄉、鮮家壩鄉并入馬道鎮,轄17個村。位于留壩縣南部,距縣城32千米,北與武關驛鎮接壤,南與青橋驛鎮為鄰,東接城固縣,西連勉縣。2015年,全鎮總面積為221.4平方公里,總人口4939人。下轄辛家壩、馬道街、亂石窖、二郎廟、花草門、龍潭壩、二十里鋪、新房子、小東溝、龐家嘴、龔家院、仙人溝、沙壩13個行政村,66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地馬道街村(2020年6月改為馬道街社區)。316國道縱貫全境,鎮區內野東路、韭鮮路等與316國道相連。西溝河(古稱寒溪河)在馬道街之北匯入褒河。境內主要以山地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屬褒河水系,寒溪河由龍潭壩流入馬道街之北“蕭何月下追韓信”處匯入褒河。 現有耕地面積8940畝,以種植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和豆類為主。農業經濟以香菇、木耳為主,中藥材以天麻、豬苓為主。 礦產資源主要為石英砂、英巖礦、硅礦、錫石、銅礦等。鎮政府駐地旁鳳凰山上有近代修建的鳳鳴禪寺,由歇山式、重檐式、硬山式等各種風格迥異的建筑組成,規模宏大,巍峨壯觀,氣宇軒昂,與自然佳景交相輝映。“寒溪夜漲 ”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留壩縣馬道鎮北。清光緒三年(1877)碑記:“昔韓信亡漢至北,水漲不能渡,肖何故追及之”。諺曰:“不是一夜寒溪漲,哪有漢家四百年”。該河與褒河交匯處現存清石碑兩通,一書“寒溪夜漲”,一書“漢相國蕭何追韓信至此”。劉邦為漢中王時,漢大將樊噲率五百軍士“明修棧道”,在此修鐵索橋一座,現遺址尚存,鐵索橋亦重修。人們為紀念樊噲,把此河叫為樊溪河,此橋叫樊河橋。鳳鳴寺位于馬道街之北,“寒溪夜漲”處對面鳳凰山腰。山上千年古黃蓮木,青松翠柏密布。據道光三年(1823)碑記:“舊有南海觀音小祠一座,傳為漢蕭何建焉”,后毀于洪水。1993年,馬道民眾捐資修建大殿、側殿、走廊,供奉神佛。現寺四周古樹成林,鳳凰山四季蒼翠,面對碧波蕩漾的褒河,形成了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相互輝映的名勝風景地。2015年,有幼兒園1所、初中1所,適齡幼兒入園率、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均達100%。有衛生院1所。2017年建成的留壩縣馬道區域性敬老院投入使用。民政部門對兜底對象實施全面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