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崩山(Dà bēng shān)位于留壩縣火燒店鎮(zhèn)政府以西北13.5千米處。南北走向。面積約2.5平方千米,長度5千米,寬度0.50千米,海拔2526.6米,因此處山體脆弱,早年雨水沖刷山體滑坡,裸露出一片,痕跡較大,范圍較廣,故人們戲稱為大崩巴,后改名大崩山,故名。
轉(zhuǎn)角樓(Zhuǎn jiǎo lóu)位于留壩縣武關(guān)驛鎮(zhèn)政府以東北18.6千米,水平距離11千米。嶺脊為留壩縣與城固的分界線。呈南北走向,面積約2平方千米,長度2千米,寬度1千米,主峰海拔2233.1余米,沙石巖層,多生青、樺、櫟、楊樹。因此山高聳蜿蜒,路徑曲折盤旋,登山時(shí)猶如上轉(zhuǎn)角樓一樣以此喻之,故名。
青山(Qīng shān)位于留壩縣武關(guān)驛鎮(zhèn)政府以東北14千米,水平距離8千米。東西走向,面積約4平方千米,長度4千米,寬度1千米,海拔2039.4米,山體系黑灰?guī)r石,坡上多生樺櫟也有少量松、杉。此山高峻林密,遠(yuǎn)望青色一片,故名。
馬鞍山(Mǎ ān shān)位于留壩縣武關(guān)驛鎮(zhèn)政府以東10.9千米。是留壩縣與城固縣的分界線,山脈系南北走向,面積約1.5平方千米,長度3千米,寬度0.50千米,主峰海拔1822米,平均海拔1600米,山體系黑灰?guī)r石,山上樺櫟叢生,間雜少量松、杉,是國有林區(qū)。因此山遠(yuǎn)眺形似馬鞍,故名。
堰頭梁(Yàn tóu liáng)位于留壩縣武關(guān)驛鎮(zhèn)政府以西約14.5千米。東西走向,與光頭山相望。面積約1.5平方千米,長度3千米,寬度0.50千米,主峰海拔2171米,屬土石山,森林資源豐富。因此地位于堰頭溝之頂,故名。
北溝梁 (Běi gōu liáng)位于留壩縣武關(guān)驛鎮(zhèn)政府駐地7千米處。東西走向,面積約1.5平方千米,長度5千米,寬度0.3千米,海拔1399.8米,山體系沙石土質(zhì),山上雜灌叢生。因此溝位于北溝之山頂,靠近山梁,故名。
鷹咀石(Yīng zuī shí)位于留壩縣武關(guān)驛鎮(zhèn)南河街11.5千米處。呈南北走向。為南河、柳川、江口三地交界處。面積約2平方千米,長度2千米,寬度1千米,海拔1949.5米,沙巖土質(zhì),山上樺、櫟叢生,也長有少量松、杉。因此山峰巖石尖而彎,遠(yuǎn)眺形似鷹咀,故名。
人頭山(Rén tóu shān)位于留壩縣江口鎮(zhèn)政府以東20千米。南北走向。面積約1.5平方千米,長度3千米,寬度0.50千米,海拔1322米,山體系青灰?guī)r石,山上樺櫟叢生,間雜少量松杉,是國有林區(qū)。因此山山體形狀較圓,遠(yuǎn)看就像一個(gè)人的腦袋一樣,故名。
韋陀山(Wéi tuó shān)位于留壩縣留侯鎮(zhèn)政府駐4千米。南北走向。面積約2平方千米,長度4千米,寬度0.5千米,主峰海拔1866米,平均海拔1600.系沙巖土質(zhì),山上樺、櫟叢生,也長有少量松杉。因此山山體較高,山上有一巖石形似韋陀神,故名。
三花石梁(Sān huā shí liáng)位于留壩縣玉皇廟鎮(zhèn)石門子村東北8千米。留壩縣與鳳縣以該嶺脊分界,山脈由西走向東南。面積約5平方千米,海拔2111米。棕色沙土,山坡上多生青雜木。因山梁上的巖石呈現(xiàn)三種不同的顏色,故名。
香爐山(Xiāng lú shān)位于留壩縣馬道鎮(zhèn)政府駐地11.4千米,水平距離9.5千米。東西走向,面積約5平方千米,長度8千米,寬度0.50千米,海拔1814米,山體為鐵紅色巖石結(jié)構(gòu),山坡上喬木茂盛。三國時(shí)期(220~280年),因此處山上早年有一座寺廟,人們在山上祈福,隨著時(shí)間的推移,廟已不在,只留下一個(gè)香爐。故得山名。
南天門(Nán tiān mén)位于留壩縣留侯鎮(zhèn)政府以南30千米,水平距離19.5千米,由西北走向東南。面積約3平方千米,長度3千米,寬度1千米,主峰海拔2618米。山體為青灰?guī)r石結(jié)構(gòu),上蓋棕色泥土。坡上林木茂密。因此山體較高,位于留侯鎮(zhèn)政府駐地以南,遠(yuǎn)看仿佛貼近天空,故名。
趙家山(Zhào jiā shān)位于留壩縣江口鎮(zhèn)政府東北8.5千米,水平距離4千米。山脈為南北走向,面積約1.5平方千米,長度5千米,寬度0.30千米,主峰海拔1380.1米。山體青灰?guī)r結(jié)構(gòu)。上蓋棕色沙土,山上多生樺、松、漆、青等林木。因相傳此山最早為趙姓人家在此居住,故名。
臺子上(Tái zǐ shàng)位于留壩縣江口鎮(zhèn)政府以西北5千米,水平距離3千米。東西走向,地處在小川子溝口太白河水之東岸高臺子地上,長度0.2千米,寬度0.03千米,面積約1.5平方千米,屬土石山,森林資源豐富。因此地形似一個(gè)臺子,故名。
光華山(Guang huá shān)位于留壩縣留侯鎮(zhèn)政府西南,東西走向。面積約1.5平方千米,長度3千米,寬度0.50千米,平均海拔海拔2070米,主峰海拔2171米。屬土石山,森林資源豐富。因此山植被稀少且陽光照射時(shí)間長,故名。
磨橋山(Mó qiáo shān)位于留壩縣江口鎮(zhèn)政府以南7千米。東西走向,面積約1.5平方千米,長度3千米,寬度0.5千米,海拔1815米。山體系沙石土質(zhì),山上雜灌叢生。因此山形似磨刀石且山體成弓形,故名。
啞巴崖(Yǎ bā Yá)位于留壩縣武關(guān)驛鎮(zhèn)鐵佛殿東南7千米處,東西走向。面積約3.5平方千米,長度10千米,寬度0.40千米,海拔1653.4米,系青石山,棕色泥土,林木叢生,多為青、樺樹。因此山有一崖石,陡峭聳立,形狀似人而不語,故名。
漫山坪( Màn shān píng)位于留壩縣馬道鎮(zhèn)政府西南5.5千米處。山勢平緩,南北走向,面積約3.5平方千米,長度7千米,寬度0.5千米,海拔1653.4米。砂石土層,山上林木稀疏,多為荊棘野草。因此山頂部開闊較平坦,高低相等的小丘較多,故名。
貓鼻梁(Māo bí liáng)位于留壩縣武關(guān)驛鎮(zhèn)政府東北約21.7千米,水平距離14千米。南北走向,面積約2平方千米,長度4千米,寬度0.50千米,海拔1981.3米,山巖上多有棕色土質(zhì)覆蓋,植被以樺、櫟、雜木為主,屬國有林區(qū)。 因此山峰形似貓之鼻,故名。
紫柏山(Zǐ bǎi shān)屬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位于留壩縣留侯鎮(zhèn)政府以西10.9千米。距縣城35千米,水平距離16千米,316國道穿境而過。系秦嶺主峰太白山支脈,為留壩山巔之最。由東向西橫跨留壩、鳳縣,在縣境面積50平方千米,長度18.7千米,寬度6千米,平均海拔2500余米,主峰海拔2610.2米。紫柏山山岳巍峨,有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風(fēng)景如畫,堪稱秦巴千里棧道“第—名山”。景區(qū)集高山草甸、珍奇動物、稀有植物、原始森林,峰、巖、洞、坦、泉、溪與峽谷為一體,素有“黃山歸來不看岳、九寨歸來不看水、紫柏歸來不看草”之說,相傳漢張良退隱后在此地“辟谷”,后人建張良廟于山坳,以作紀(jì)念。因攀登不易,在明萬歷年間(約1573~1620年)將廟移于紫柏山東麓。該廟廟群壯觀,景色秀麗,歷代官吏文人學(xué)士途經(jīng)必游,寄懷賦詩,有碑、匾、聯(lián)、碣245幅,保存至今。1956年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列為全省第一批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山巖上多有棕色土質(zhì)覆蓋。山上櫟、楊、樺、松茂密,水草豐茂。盛產(chǎn)名貴藥材鹿壽草,亦有國家保護(hù)動物羚羊之類。因此山上多生紫柏樹,故名。一直沿用至今。
玉皇坪(Yù huáng píng)位于留壩縣青橋驛鎮(zhèn)政府西南8.5千米處。東南走向,面積約4平方千米,海拔1654米,長度5千米,寬度0.80千米,山體屬土石巖層,坡上喬灌木叢生。因該山頂上較平坦建有一座玉皇廟,故名。
桅桿石(Wéi gān shí)位于留壩縣武關(guān)驛鎮(zhèn)政府東南約11千米處。是留壩與城固的分界線,東西走向,面積約1.5平方千米,長度5千米,寬度0.30千米,海拔1861.6米,山體為青石巖層,山上植被多為雜木叢生。因此山上有一直立的石柱,與輪船上張帆的桅桿相似,故名。
天上大帽(Tiān shàng dà mào)位于留壩縣武關(guān)驛鎮(zhèn)南河街東北8.5千米處。東西走向,面積約2平方千米,長度4千米,寬度0.5千米,海拔1850.1米,黑灰?guī)r石,山上為樺、櫟、白楊、青松混交林。清同治五年(1816年),因此處山高林密,遠(yuǎn)看像頂帽子,故名。
雷公山(Léi gōng shān)位于留壩縣武關(guān)驛鎮(zhèn)政府以南6.5千米處。南北走向,面積約2平方千米,長度2千米,寬度1千米,海拔1887.5米,青色巖石,林木蔥郁,多為雜木。南坡山巖陡峭,蘊(yùn)藏有鐵礦。因山高峻險(xiǎn),夏季氣候多變,如有電閃雷鳴,周圍即雨。故名。
光頭山(Guāng tóu shān)位于留壩縣武關(guān)驛鎮(zhèn)政府以西約17.5千米處。南北走向,面積約2.1平方千米,長度3千米,寬度0.7千米,海拔2606.9米,山體為青灰石巖,表面蓋有棕色泥沙,多生有松,樺林木,屬國有林區(qū)。因此山頂常年不生草木,故名。
四睹山(Sì dǔ shān)位于留壩縣武關(guān)驛鎮(zhèn)政府東南7.8千米處。西北向東南走向,面積約4平方千米,長度約2千米,寬度約1千米,主峰海拔1503米,花崗巖石,山上樺、櫟、雜木叢生。因山上有一王姓的墓碑記載,為四睹山,意思是站在留壩、南河、火燒店、馬道這四個(gè)地方最高處都可看見此山,故名。
太平山(Tài píng shān)位于留壩縣紫街辦以北,距縣政府西北約2.7千米。該山屬于老鴉山余脈一小山崗。面積約0.5平方千米,海拔1031米,花崗巖石,泥沙土壤,城廓至今殘存,解放后,有太平城遺跡。據(jù)文獻(xiàn)記載原留壩舊廳城城墻為灰沙土修筑,地勢低洼,雨淋易塌,清嘉慶十一年移至此山。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興工,十六年竣工,寓意比原址安全太平,故名。
九道拐(Jiǔ dào guǎi)位于留壩縣武關(guān)驛鎮(zhèn)政府駐地東北約25千米處,東西走向。面積1.5平方千米,長度4千米,寬度0.4千米,海拔2170米,青石泥沙,多生松、櫟、樺樹。屬國有林區(qū)。因上此山頂須拐九個(gè)彎道,故名。
玉皇山(Yù huáng shān)位于留壩縣玉皇廟鎮(zhèn)石門西北9.5千米。西北東南走向,是留壩縣與鳳縣的天然分界嶺。面積約20平方千米,長度10千米,寬度2千米,海拔2278.3米,清灰?guī)r石,坡上全為松、櫟等林木覆蓋。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據(jù)《留壩廳志》記載:“山頂有大石覆如宇,設(shè)玉皇像,前有天然石盆,旱禱即雨”。故名。一直沿用至今。
油房溝梁(Yóu fáng gōu liáng)位于留壩縣留侯鎮(zhèn)政府駐地東北2.8千米,水平距離2千米。是廟臺子和玉皇廟的分界地,面積約0.5平方千米,長度1千米,寬度0.5千米,海拔1723.3米,山體為沙石巖層,山坡上櫟、樺木叢生。因此山腳下,曾有人建房榨油,故名。沿用至今。
鐵龍山(Tiě lóng shān)位于留壩縣留侯鎮(zhèn)閘口石東北1.5千米。東西走向,面積約5平方千米,長度10千米,寬度0.50千米,海拔2066米。山上為朱青紅色巖石,山頂樹木稀疏。傳說三國時(shí)期(220~280年)姜維率軍包圍司馬昭于此山上。因此處山巒起伏如龍形,巖石呈鐵紅色,故名。
紅水河頂(Hóng shuǐ hé dǐng)位于留壩縣留侯鎮(zhèn)閘口石東南5千米處。為西北走向東南,面積約3平方千米,長度3千米,寬度1千米,海拔2528米。青灰?guī)r石,覆蓋棕色泥土,坡上林木茂密,多以櫟、杉樹為主。因地處紅水河溝頂而得名,沿用至今。
金鴨山(Jīn yā shān)位于留壩縣江口鎮(zhèn)柳川西北約6千米,南北走向。面積約1.5平方千米,長度3千米,寬度0.5千米,海拔1380.1米。山體青灰?guī)r結(jié)構(gòu),地表覆蓋棕色沙土。山多生樺、松、漆、青樹木。因相傳此山溝中有一對金鴨,故名。
東摩天嶺(Dōng mó tiān lǐng)位于留壩縣江口鎮(zhèn)桑園壩西南18千米,是留壩縣與城固、洋縣三縣的分界嶺,面積約8平方千米,長度8千米,寬度1千米,主峰海拔2602.8米,青灰色巖石結(jié)構(gòu),多生樺,松、櫟木,屬國有林區(qū)。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以接天之喻,極言山之高大,仿佛伸手可以觸摸到天空,故名。
西摩天嶺(Xī mó tiān lǐng) 位于留壩縣火燒店鎮(zhèn)西南5千米處,面積約3平方千米,海拔1722米,呈南北走向。青灰?guī)r石,青松、樺樹混交林區(qū)。
柴關(guān)嶺(Chái guān lǐng)位于留壩縣留候鎮(zhèn)廟臺子西北9千米。面積約2平方千米,主峰海拔2454米,平均海拔1654米。長度2千米,寬度1千米。山勢巍峨,316國道(寶漢公路)盤旋而上,是漢中北部之屏障,以嶺脊為界,嶺北坡屬鳳縣管轄。青石沙土,多生青松、樺木、漆樹。在晉天福年間(約939年),此嶺是古連云棧道上的一處關(guān)隘,山嶺上有兩根大栗樹的枝干相合連理而長,山民將樹木稱為“柴”,故名柴關(guān)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