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河(Bāo hé)位于陜西省西南。發源于秦嶺太白山區,古稱褒水(俗稱黑龍江),元代一度稱紫金河,明代稱褒谷水。褒河是縱貫留壩縣南北的一條主要河流,自東北向西南而下,由東北方流入留壩縣境,至江口鎮轉向南流,經武關驛鎮、馬道鎮、青橋驛鎮,在青橋驛鎮進入漢中市石門水庫。全長198千米,沿途接納100多條支流,2個水文站,分別是馬道水文站和江口水文站,形成一個龐大的體系,是漢江的重要支流之一。褒河在縣境內長71.3千米,流域面積1758平方千米,徑流量每秒23.12立方米。河流級別二級。《史記》圍策記載:“此河河水流經西周武王所封褒國故城附近,故名”。
太白河(Tài bái hé)位于留壩縣東北,由東北向西南流入留壩境內,入桑園壩石場溝,并桑園壩河匯入,途經江口鎮。同時,有支流紅巖河向南注入江口鎮街后,即為褒河。褒河水流經過江西營,又接納西河、蒿壩河等支流,水流增大。太白河在縣內長22.5千米,流域面積367.9平方千米,因此河發源于太白縣太白河鎮,故名。江口鎮江西營村設有江口水文站。
武關河(wǔ guān hé)位于留壩縣火燒店鎮和武關驛鎮。古稱尚溪河、上西河。發源于光華山夏家灣頂,并由東河、上西河等河溝匯流而成,至火燒店鎮政府駐地,與月亮河和群力溝溪交匯,向東南至紅巖河匯至武關河橋頭注入褒河。長34千米,流域面積262.6平方千米。河流平均比降30.4‰,河網密度每平方千米0.86千米。此河東西走向,河流級別三級。因此河是褒河的一條支流,地處褒河以西,故名尚溪河。從嘉慶年間沿用至今。
蒿壩河(Hāo bà hé)位于留壩縣城以北24千米,古稱回車河。發源于柴關嶺北坡,由南向北至青崗咀與劉家溝匯流,又轉向東接納汪家溝、酒房溝、三道峽河水,至江西營匯入褒河。河長34千米,流域面積236.3千米。河流平均比降26.2‰。河網密度每平方千米1.2千米。流域內巖石分化嚴重,加之修筑公路,河道淤積,為河道重點治理區。清道光年間,因此河上游地勢開闊,蒿草遍布,故名蒿壩河。
黑河(Hēi hé)位于留壩縣以西37千米的留侯鎮。又叫正河、沮河和沔江。發源于紫柏山西北部至光華山以西,向西南流入勉縣境內,沿途河網密布,蜿蜒曲折,串聯陜、甘兩省,接納兩當、徽縣、鳳縣、留壩、勉縣、略陽等河流,南至沮水口入漢江,縣境內河長33.1千米,流域面積200.2平方千米,河流平均比降22.7‰。河網密度每平方千米0.88千米。古陳倉道沿河穿過。因此河流流經勉縣黑河坎鄉而得名。
北棧河(Běi zhàn hé)古稱紫柏河,亦稱青羊河。發源于紫柏山、光華山東坡的大壩溝。南北走向,經張良廟與柴關嶺河溪匯流,由西北轉入東南,穿留壩縣城至姜窩子匯入褒河。河長36.3千米,流域面積156.3平方千米。河流平均比降25.7‰,河網密度每平方千米1.06千米。河旁建有堤防、河渠、渡槽等,具有防洪、灌溉等功能。因此河流經古連云棧道,處于褒斜棧道北部,故名。
上南河(Shàng nán hé)位于留壩縣城東南11千米,發源于摩天嶺的南坡,東西走向。由文川河、小東溝溪流匯流至武關驛鎮,在南河街注入褒河,河流級別三級,河長25.5千米,流域面積125.8平方千米,河流平均比降55‰。河網密度每平方千米0.55千米。徑流漆樹溝、上南河村、松樹壩村、河口村。因在武關驛鎮南河上段,地處褒河以南。故稱上南河。
桑園壩河(sāng yuán bà hé)位于江口鎮桑園壩。發源于縣境碾子壩,由3條大溝溪匯流而成,全長19千米,流域面積120.9平方千米,河流平均比降31.1‰。在原桑園壩鄉政府駐地注入太白河。故名。
西溝河(Xī gōu hé)位于留壩縣城以南32千米的馬道鎮褒河西岸。據《留壩縣志》記載,西漢年間(約公元前206年),馬道街之北有樊河橋,相傳為漢樊噲所修建。后人稱此河為樊溪河(又叫寒溪河),又因此河從馬道鎮西溝流出,又叫西溝河。長度17.60千米,流域面積93.5平方千米。河流平均比降86.4‰。河網密度每平方千米0.69千米。流經龍潭壩、核桃壩、沙壩后匯入褒河,沿途有馬道水文站。
紅巖河(Hóng yán hé)在留壩縣柘梨園村3千米處入境。發源于太白縣。沿途接納沙坡溝、夾山溝、柏樹溝等溪水至江口鎮流入褒河。縣境內河長12.7千米,流域面積83.6平方千米,河流平均比降9.5‰,河流密度每平方千米0.64千米。此河南北走向,沿途有江口水文站。系褒河二級支流。 因河流途經處兩面山上巖石為赤色,傳說三國時,諸葛亮出祁山時在此河岸設“赤巖府庫”,“赤”紅色也,故稱紅巖河,三國時趙云在此屯耕。從遠古流傳至今。
月亮河(Yuè liàng hé)位于留壩縣火燒店鎮。發源于鎮政府之西18千米處。河流流經天星亮村、望星臺村(原堰坎村)、在火燒店街的東面同尚溪河匯合。河流長約26千米,流域面積73平方千米,平均寬度46千米。徑流量每秒5.23立方米,河流級別三級。以流域地得名,傳說此地一座高山頂仿佛鍋底形,到夜晚發光閃亮,跟天上星星和月亮一樣,人們便稱之為月亮河,故名。
青橋河(Qīng qiáo hé)又名陶家河。位于留壩縣青橋驛鎮,發源于卦日巖山峰南麓,分水嶺山峰東南山谷,向東匯入董家河,入青橋河,向東南于青橋驛南1千米處注入褒河。河長6.1千米,流域面積66.7平方千米。河流平均比降86.8‰。河流密度每平方千米0.76千米。該河流經營房壩、陶家河、白果壩、鐵爐村、社火坪村。以其所在位置得名。據傳,秦昭襄王修建褒斜棧道時,在此河口修建了一座青巖石橋,名曰“青橋”。此地古為褒斜棧道驛站,叫青橋驛,此河故名青橋河,一直沿用至今。
西河(Xī hé)位于留壩縣城東北約65千米,由西北流向東南,發源于鳳縣秦嶺溝。由鳳縣與留壩縣交界的倒貼金處入境,流經蒿壩河至江西營匯入褒河。在縣境內長20.9千米,流域面積64.8平方千米,河流平均比降4.1‰。河網密度每平方千米0.79千米。沿途有江口水文站。因此河自西向東南流入褒河,故名。自清道光年間得名沿用至今。
文川河(Wén chuān hé)位于武關驛鎮,發源于鎮政府之西16千米的轉角樓山峰東面的山谷中,從東向西流入莊房注入上南河。河流長約7.5千米,流域面積約51平方千米,徑流量每秒2.3立方米。河流級別四級,以河流流域地得名,因河自古代就從通往文川棧道上的溝谷中流出,故名。一直沿用至今。
東溝河(Dōng gōu hé)位于留壩縣馬道鎮。發源于留壩縣與城固縣接壤的鵝風包及太白埡山脈之西的溝谷中。流經東溝亂石窯村、二郎廟村、花草門村,在馬道鎮東南3千米處的東溝口匯入褒河。河流長15.5千米,平均寬度45米,流域面積47平方千米。徑流量每秒2.85立方米,河流級別四級。以流域地得名。東溝河流淌于馬道鎮東溝故名。自古一直沿用至今。
小川子河(Xiǎo chuān zǐ hé)位于留壩縣江口鎮。發源于江口鎮東南約26.16千米的摩天嶺山之西北。由東向西流入徐家壩匯入太白河,流經小川子溝內跨石崖、新莊子、羅家院、老院子等地。河流長約15.6千米,流域面積35.27平方千米,徑流量每秒2.61立方米。河流級別三級。以所處地理位置得名,河流所經過之地屬小型川壩,名曰小川子,故名。從古一直沿用至今。
范條峪河(Fàn tiáo yù hé)位于江口鎮江口街之東32千米。發源于洋縣交界的摩天嶺山脈之北坡一帶。由東向西流入桑園壩匯入太白河,該河流經范條峪村、兩河口村、九元壩、桑園壩村。河長約17千米,流域面積32.69平方千米,徑流量每秒2.65立方米。河流級別四級。 以發源地得名,峪:山谷,這條山谷在古代是一姓范的富戶所買,這條山谷叫范條峪,故名。從古一直沿用至今。
兩岔河(Liǎng chà hé)位于留壩縣青橋驛鎮。發源于鎮政府所在地之西南12.5千米與勉縣交界的山谷中。由西南向東流入褒河水庫。流經兩岔河、新開嶺村。河流長11.25千米,流域面積22.25平方千米。徑流量每秒1.7立方米。河流級別四級。以所處地理位置得名,因兩條小岔河在溝里匯合,故名。從古一直沿用至今。
東河(Dōng hé)位于火燒店鎮火燒店街西北21.5千米處,發源于紫柏山麓之東南的山谷中。該河流到墩墩石村的東河口匯入火燒店鎮內尚溪河。溝長16千米,流域面積21平方千米,徑流量每秒1.85立方米。以河流走向命名,河水由西北向東流,故名。從古一直沿用至今。
石峽子溝河(Shí xiá zǐ gōu hé)位于留壩縣城之北的石峽子溝。該溪流在陶沙壩村匯入北棧河。大部分流量進入留壩自來水廠,供縣城居民飲用。溝長8.6千米,流域面積7.62平方千米。徑流量每秒1.3立方米。河流級別四級。以所在地形得名,因溝里有青灰色石山巖,溝內狹窄,故名。從古一直沿用至今。
紅巖溝河(Hóng yán gōu hé)位于武關驛鎮,河口處距武關驛鎮政府約6千米。發源于光頭山,經紅巖溝流入白家店匯入尚溪河,南北走向。長度7.80千米,流域面積60平方米,河流級別三級,徑流量每秒1.85立方米。此河流流經沿岸多為淡紅色巖石,且處于溝谷中,因而得名紅巖溝河。自得名以來,沿用至今。
羅家河(Luó jiā hé)位于留壩縣武關驛鎮東北部約3千米,水平距離2千米。此河南北走向,長度7.20千米,流域面積51.2平方米,徑流量每秒1.50立方米,河流級別三級。此河以河流發源地得名,其河源為羅家山,故名。自清道光年間得名沿用至今。
石槽河(Shí cáo hé)位于留壩縣火燒店鎮,距鎮政府駐地西北約22.5千米處,水平距離13千米。發源于夏家灣和大崩山山頂,由西向東注入西河。河長14千米,河床寬20米,河深0.5米,為常年河。以所處地理位置得名,因此河床巖石裸露,狀似石槽,故名。清嘉慶年間命名沿用至今。
楊漆河(Yáng qī hé)位于留壩縣留侯鎮,距鎮政府駐地南10千米處。河長6.5千米,谷底平均寬30米左右。以姓氏得名,因早年有一楊姓人家,每年夏季來此溝坡上割漆,故名。清同治年間命名至今。
紅水河(Hóng shuǐ hé)位于留壩縣留侯鎮政府駐地東南4千米,水平距離2千米。長度4千米,河流級別二級,屬常年河。以所處地理位置得名,相傳三國時司馬懿中箭受傷,用河水沖洗傷口,血流量大,血水把河水染紅,故名。從古一直沿用至今。